領導致辭
- 馮俊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
- 本次會議“以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住區建設”為主題,聚焦中日韓三國在可持續住區建設中的焦點和熱點問題,立足各國發展實際,從政策、標準、技術層面分享各國在可持續住區建設方面的成果,將有利于促進東亞三國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地區人居環境建設水平,為人們創造幸福美好的居住生活。[詳細]
- 范信芳
-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
- 居住問題歷來是世界各國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也是我們江蘇開展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試點的重要內容。中日韓雖然國情不同,但地域相近,文化相通,具有很多共性和特點。[詳細]
- 黃大衛
- 東南大學副校長
- “中日韓居住問題國際會議”是中日韓三國共同主辦的國際學術盛會。每年一屆的交流與研討,不僅及時分享了三國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最新研究和實踐成果,同時也為三國的住房研究者和建設者提供了重要的交流與合作平臺。[詳細]
主持人
-
- 陳宜明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居住問題是我們三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三國多年來堅持圍繞居住問題的共同目標,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供可供借鑒、可供參考的經驗。不但助推了三國解決各自的問題,也為國際社會研究解決居住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
-
- 劉東衛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 住區作為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性內嵌“基因”,在推動城鎮區域綠色可持續化協同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建設面向未來的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全社會與行業發展的共識。非常高興與新老朋友們相聚南京,共話住區可持續發展未來。
專題一:住區建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 主持人:王涌彬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
- “第17屆中日韓居住問題國際會議”現場,近300名中外嘉賓圍繞會議主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住區建設”,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王涌彬擔任《專題一:住區建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主持人。
-
- 《發展新時代高質量綠色建筑》
- 賀靜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綠色建筑研發中心主任
- 中國仍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改革開放后40年間,中國建筑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然而,進入新時代,建筑業面臨的資源消耗高、環境負荷大和建筑品質低、質量水平差兩大問題也日益凸顯。[詳細]
-
- 《通過復興重建,創造防止孤立的社會》
- 新井信幸 東北工業大學準教授
- 高齡者的孤立被當成社會問題,受到社會關注始于1995年發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如果把防止孤立這個課題交給公共服務的話勢必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不如對把這些防止孤立和經濟活動組合起來,建立可持續的機制。[詳細]
-
- 《限制開發地區內公共租賃住房的選址特點及土地供應方案的研究》
- 徐攸錫 昌原大學教授
- 自從1960年代韓國的經濟開發揚帆起航以后,隨著人口的劇增,國家政府開始重視住宅供應的問題。特別是住宅的不足以及住宅的投機性導致了住宅市場的不安定,于是調控住宅供給,保障住宅市場穩定發展成了住宅政策的主要課題。[詳細]
特別介紹
- 文化傳承與住區建設可持續發展
- 李維東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西安紫薇地產董事長
- 千城一面問題的出現,不是一個人的過失,城市建筑文化的傳承創新,也不是一個人的責任。所有城市建設的參與者,政府、專家、設計單位、開發商、都有自己的角色,只有從立法管控、理論研究、技術研發、項目實踐等多方面共同推動,才能建設好一個有文化的城市。
專題二:綠色住區標準研究與實踐
-
- 主持人:辛相和
- 韓國住居環境學會副會長、韓國國際大學教授
- “第17屆中日韓居住問題國際會議”現場,近300名中外嘉賓圍繞會議主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住區建設”,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韓國住居環境學會副會長、韓國國際大學教授辛相和擔任《專題二:綠色住區標準研究與實踐》主持人。
-
- 《日本的綠色居住地區的實踐——以東川町的綠色村莊建設為例》
- 野村恭代 大阪市立大學大學院準教授
- 地區建設并不是像以前那樣實行全國統一的政策,而是要根據各個地方的特性及實際情況來設計地區建設的方案。要實現地區建設這一目標,不僅要重視硬件上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關注精神層面上居民間的互相幫助這一要素。[詳細]
-
- 《綠色不動產與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地》
- 宋玉姬 新丘大學教授
- 緑色不動產可以定義為應對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并具有持續發展可能性資源的房地產。除了根據緑色建筑認證制度要求建成的建筑物以外,還應判斷該建筑物的基礎資源土地是否適合自然生態環境,是否得到最有效地使用。[詳細]
-
- 《綠色住區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踐探索》
- 張鵬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總裁
- 住區是城市的基礎組成單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快速的城鎮化將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就住區開發領域而言,單純的住宅開發造成城市功能缺失,綠色居住面臨政策支持、產業動力、企業投入多層障礙。[詳細]
專題三: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制度
-
- 主持人:大本圭野
- 日本居住福祉學會副會長
- 第17屆中日韓居住問題國際會議”現場,近300名中外嘉賓圍繞會議主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住區建設”,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日本居住福祉學會副會長大本圭野擔任《專題三:面向低收入家庭住房制度》主持人。
-
- 《韓國低收入階層的全租、月租等家庭特性對消費支出的影響》
- 金鎮宇 江原大學校博士
- 住宅價格的上升正面地影響著擁有住宅的住戶,因資產效應其消費支出也自然會上升,但是租金反而會負面地影響到租賃住宅的住戶。根據先行的研究表明,對消費支出產生的負面影響并不會減少消費支出而是會導致不均衡的消費支出。[詳細]
-
- 《從“有居”到“宜居”—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及其發展》
- 鮑莉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 30余年的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大量人口涌入,住房商品化以及房價攀升,使得中國城市中低收入階層的居住狀況和人群組成也在不斷變化。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政府為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在住房政策和保障制度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詳細]
-
- 《為低收入人士家庭而設的居住政策》
- 野口定久 日本福祉大學教授
- 戰后日本的住宅政策的普遍做法是提供低質量的住宅,然后在住夠之后廢棄。隨著日本進入人口減少的階段,房屋空置問題越突出。日本的住宅市場陷入了一邊空置房屋不斷增加,一邊新房不斷建造的怪圈,而住宅政策現在正在面臨巨大的轉機。[詳細]
自由選題
-
- 主持人:張宏
- 張宏 東南大學教授、博導
- “第17屆中日韓居住問題國際會議”現場,近300名中外嘉賓圍繞會議主題“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住區建設”,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東南大學教授、博導張宏擔任《自由選題》主持人。
-
- 《上海美麗鄉村人居環境的治理經驗與評估體系研究》
- 孫奇 上海經緯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博士
- 上海農村秉承規劃先行的建設指導思想,設立"鄉村規劃師"制度保障村莊規劃的科學性與特色化,精準規劃村莊,為鄉村特色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上海以美麗庭院建設為核心,鼓勵村民參與到人居環境建設,提升鄉村居民生活品質和參與度。[詳細]
-
- 《大規模公營住宅區的入住者和周邊居民交流的促進原因》
- 川村岳人 大分大學講師
- 現在,在日本各地的大規模公營住宅區里,那些被稱為社會的弱者的人,即低收入的高齡者和殘疾人的入住越來越多。這樣的住宅區容易受到周邊地區的排擠和隔離,而這也是里面的住戶容易受到社會孤立的其中一個原因。[詳細]
-
- 《低收入階層的居住管理實況及改善方案:以LH買入租賃住宅為主》
- 崔他官 韓國住宅管理研究院室長
- 若忽略了住宅管理,隨著建筑物不斷老化,也會產生安全、住宅周邊的衛生等問題。尤其是沒有管理負責人,住宅的問題就無法得到及時確認和解決。出于上述原因,了解一下以低收入階層為主要供給對象的買入租賃住宅的管理現狀成為極重要的課題。[詳細]
-
- 《重塑公共租賃住房的公共價值》
- 嚴榮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相比,公租房發展面臨不少挑戰。第一,建設投資面臨收支難以平衡的壓力,這給財政投入的可持續提出了挑戰。第二,不少城市尚未將新市民納入保障范圍,一些城市設定了較高的準入條件。第三,供需匹配有待優化。[詳細]
-
- 《思考全球暖化時代下的居住福祉﹒災害復興﹒水資源的確保》
- 吉田邦彥 北海道大學教授
- 從三方面思考,探尋"全球暖化時代下居住福祉法學的前路"。第一,對抑制全球暖化有效又對環境友好的城市建設。第二,必須認真討論"災害復興"國際化的問題,災害后產生的新的健康問題也是今后的課題。第三,應該如何實現水資源的維持和確保。[詳細]
現場直擊
高校專題論壇:領導致辭
-
- 冷嘉偉致辭
-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書記
-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書記冷嘉偉代表學院歡迎各位嘉賓,并介紹了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發展概況以及在居住領域的最新進展。他希望進一步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合作,融合更多力量,為國際化建筑教育注入新的內涵。
-
- 陳宜明作主題報告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對我國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修編內容和創新亮點進行了系統解讀,并強調作為高校師生,應當樹立哲學的思想,利用學習的理論知識,觀察思考,改造現實,從民間、傳統、現實生活中找到問題,發掘經驗。
高校專題論壇:“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創新基地”落成儀式
-
- 朱彩清: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產學研融合創新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秘書長
- 中國房協人居環境委員會朱彩清秘書長從行業角度介紹了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創新基地。她指出,推進高質量發展普遍面臨成果轉化、技術創新、產業協同與人才不足等問題。高校和行業優勢互補,能夠更好的促進優秀科研成果轉化與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
-
- “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創新基地”落成儀式
- 陳宜明副會長為研究創新基地授牌
- 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創新基地將致力于城鄉人居環境課題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及協同創新等系列工作;研究基地將緊密跟蹤國際科技發展新動向、推動研究成果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推動中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高校專題論壇:面向未來的可持續住區建設與人才培養
-
- 主持人:鮑莉
- 東南大學教授、建筑學院副院長
-
- 專題報告:中國開放建筑的理論發展與實踐探索
- 劉東衛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
- 專題報告:面向實現地域共生社會的人才培養
- 野村恭代 日本居住福祉學會事務局長、大阪市立大學準教授
-
- 專題報告:應對低生育高齡化人口結構變化和城市衰退的韓國住區開發動向
- 辛相和 韓國住居環境學會副會長
-
- 專題報告:居住問題的演變與居住相關課程的開發建設
- 邵磊 清華大學教授
-
- 專題報告:基于綠色住區理念的人居環境建設教育與實踐
- 賀永 同濟大學副教授
-
- 專題報告:2018SDC-C HOUSE住宅產品設計、建造性能研究與新型建筑學人才培養
- 張宏 東南大學教授、博導
-
- 專題報告:建筑數字孿生與未來城市能耗管理
- 陳嘉宇 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
- 對話沙龍:可持續建設視野下高校教育與人才培養
- 主持人:邵 磊
- 嘉 賓:徐小東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 吳錦繡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 張玫英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 舒 平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 沈詩林 大連工業大學教授
- 羅佳寧 南京工業大學助理教授
- 陽學文 湖南大學教授
嘉賓合影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簡介
東南大學的建筑學院創立于1927年,是中國現代建筑學科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建筑類科學研究基地和建筑教育的引領者之一,融合了國際先進且多元的建筑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經過近9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形成了“技藝并重、格物求善”的學術特色和“嚴謹、博雅、求實、創新”的學院文化。著名建筑學家楊廷寶教授、童寯教授和劉敦楨教授曾長期在此任教和主持工作。九十余年來,建筑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三千余名建筑類高級人才,其中包括11名院士、11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以及30余名高校建筑學院院長和學科帶頭人,是全國高等院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歷屆主任掛靠單位。
學院設有建筑學、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三個一級學科。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取得了建筑學A+,城市規劃學和風景園林學分別為A-的優異成績。建筑學和風景園林學兩個學科雙雙入選2017年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城鄉規劃學入選東南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考察項目資料
“第17屆中日韓居住問題國際會議“特別安排了不同類型、不同特色的參觀考察項目:朗詩熙華府綠色科技住宅項目、南京丁家莊二期A28地塊保障房項目、南京溧水傅家邊美麗鄉村項目和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
- 朗詩熙華府綠色科技住宅項目
- 概況:南京朗詩熙華府占地約5.6萬㎡,總建面約20.2萬㎡,是朗詩以“健康、 時尚、人文、綠色”為核心理念打造 3.0 創新標桿作品,也是朗詩首個按照被動式建筑理念打造的項目。擁有室內空氣品質及時監控系統、超潔凈新風系統及南京首個口袋公園系統等諸多創新設計。
- 南京丁家莊二期A28地塊保障房項目
- 概況:丁家莊二期保障房項目以三星級綠色建筑為目標,進行保障性住房工業化試點,形成具有工業化特色和綠色、生態公租房社區。建立“可推廣、可復制”的“低成本、高效益”保障性住房工業化建筑結構技術集成體系。結構設計與施工技術整合創新,實現無外模板、無外腳手架、無現場砌筑、無抹灰的綠色施工。
- 南京溧水傅家邊美麗鄉村項目
- 概況:傅家邊特色村是南京溧水一張靚麗的生態名片。村落歷史悠久,以姓氏為組團散落布局,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特色鮮明,保留了大量的傳統習俗活動,同時開展了多項生態養生型美麗鄉村建設實踐,成效顯著,為我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積極借鑒。
- 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
- 概況: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是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總占地面積約70萬平方米。街區在保留大量歷史建筑和文物保護建筑的基礎上,將老廠房改建成南京書畫院、金陵美術館、老城南記憶館等"一院兩館",建設民居式精品酒店和時尚活力街區,成為集歷史文化、休閑娛樂、旅游景觀于一體的文化街區。
中房網官方微博
+ 加關注
中房網官方微信
掃描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