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房地產上市公司
測評研究報告
2024.05.22
發布機構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
測評背景
2023年,房地產政策在堅持“房住不炒”調控定位前提下,逐漸由“托而不舉”向“托舉并用”轉變。上半年,中央積極對現行房地產政策優化調整,引導市場預期修復,供地層面優化集中供地等制度以適應當前市場環境,金融層面全面降準緩解銀行資金成本,房地產供需兩端受益,房企融資支持政策接連出臺,但政策力度限于“托而不舉”。下半年,以7月政治局會議定調“行業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為分水嶺,政策力度逐漸轉向“托舉并用”,需求端降首付、降利率、認房不認貸接連落地,支持居民按揭購房,供給端三個不低于、一視同仁支持融資等保主體措施相繼落地,以緩解房企資金壓力。
房地產上市公司在綜合實力、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投資潛力和成長能力等方面具有較強行業代表性,因此通過深入研究這一企業集群能夠充分反映和折射出整個房地產行業在市場開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業風險以及發展導向等方面的基本趨勢。同時日趨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房地產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況較為完整和準確,通過科學、公正、客觀、權威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和深度典型分析,對其綜合實力進行評估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促進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及整個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健康發展,對于房地產市場未來發展具有強有力的指導意義。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主持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工作已連續開展17年。本次測評仍然遵循數據客觀、方法科學、立場公正及公益性原則,對房地產上市公司進行客觀梳理,并在深度跟蹤研究企業的基礎上發布《2024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報告》及2024年房地產上市公司排行榜,同時發布房地產上市公司單項榜,發掘行業中綜合實力強、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房地產企業群體,從而引領行業向縱深發展,提升整個房地產業的專業化水平。根據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對象篩選標準,根據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研究對象篩選標準,本次測評的研究對象為滬深上市房企91家,在港上市房企28家,以及海外上市房企1家,合計120家。與2023年相比,納入測評的上市公司總數凈減少10家。
測評指標體系
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從運營規模、抗風險能力、盈利能力、成長能力、經營效率、創新能力、社會責任、資本市場表現八大方面,采用20個二級指標和44個三級指標來全面衡量房地產上市公司的綜合實力。
- 運營
規模 - 抗風險能力
- 盈利
能力
- 成長
能力 - 經營
效率
- 創新
能力 - 社會
責任 - 資本市場表現
測評榜單
2024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榜

2024房地產上市公司單項榜

榜單解讀
測評對象繼續減少
華潤排名躍升榜首
2024年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的研究對象共120家上市房企,相比上年凈減少10家。剔除原因主要為企業出現實質性債務違約、經營風險較大、逐步退出房地產行業、退市等。
榜單顯示,10強上市房企排名出現變化,榜單變動率為20%。其中,華潤置地排名升至榜首,保利發展保持第二名,中國海外發展第三名,較上年提升了1個位次;萬科A、招商蛇口、龍湖集團、綠城中國、建發股份、越秀地產、新城控股分列第四至第十名,建發股份和越秀地產為2024年新晉10強。

指數整體持續探底
市場信心處于低位
以2023年12月29日收盤價計算,滬深300指數全年累計下跌11.38%,申萬房地產行業指數全年累計下跌26.39%,跑輸滬深300指數15.01個百分點,在申萬31個一級行業內排名靠后。恒生中國(香港上市)100指數全年累計下跌14.61%,恒生中國內地地產指數全年累計下跌39.63%,跑輸大盤25.02個百分點,內地房地產板塊與港股房地產板塊整體走勢均大幅度弱于大盤。2023年A股市場進入調整的深水期,資金承壓下房地產行業出清持續,行業信心處于低位。

2024年一季度,房地產市場整體保持低位運行,企業銷售持續承壓。盡管政策面持續優化、釋放利好,一線及部分強二線核心城市調控政策松綁,但購房者信心處于低位,行業預期尚未得到明顯修復,申萬房地產行業指數震蕩運行。
規模指標跌幅收窄
房企銷售不斷下滑
2023年,上市房企總資產均值為1429.20億元,同比下降2.2%;凈資產均值為412.84億元,同比上漲7.61%;房地產開發業務收入均值為257.94億元,同比下降5.73%;營業利潤均值為21.95億元,同比下降17.86%。

從銷售規模來看,權益銷售金額方面,2023年,10強上市房企均值約為1784.88億元,同比下降1.71%;11-30強上市房企均值約335.10億元,同比下降17.63%;31-50強上市房企均值約167.73億元,同比下降12.46%。上市房企50強的銷售規模均值整體持續下滑,其中,10強上市房企的權益銷售金額均值降幅最小,31-50強上市房企的降幅最大。

能力
杠桿規模小幅回升
債務重組取得進展
2023年30強上市房企融資總額為3856.84億元,同比下降34.17%。從融資結構來看,2023年30強上市房企境內債權融資2876.16億元,同比下降37.26%,融資量占比為74.57%,較上年下降了3.67個百分點。境外債權融資總量為162.80億元,同比下降23.21%,境外債權融資占比為4.22%,較上年上升了0.06個百分點。

2023年房地產行業面臨新舊模式的轉換,政策端支持力度加大,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行業風險,債券違約規模有所收縮。2024年以來,出險房企積極自救,多家房企境內債務展期得到有效推進,境外債務重組也取得重要進展。但房企債券展期、違約風險依然存在。對于房企而言,“活下去”的關鍵在于銷售端的回暖和自身造血能力的恢復。
行業利潤空間收窄
房企盈利顯著承壓
2023年,房企利潤空間持續收窄。一方面在市場下行壓力下,營銷端多采用打折促銷等方式加速去化,壓縮項目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前期高地價項目結轉影響仍在傳導,低利潤項目集中結算。另外,房地產市場整體下行,上市房企結合市場變化對存貨計提資產減值,也在沖擊房企的盈利能力。
2023年,上市房企營業利潤均值21.95億元,同比下降17.85%;凈利潤均值9.57億元,同比下降10.98%;凈資產收益率均值1.42%,較上年下降1.09個百分點;總資產報酬率均值1.15%,較上年下降1.03個百分點。總體來看,各項盈利能力指標均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開發收入降幅收窄
拿地集中核心城市
2023年,上市房企的房地產開發業務收入、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值同比下降,僅凈資產均值有小幅上漲。具體來看,房地產開發業務收入均值同比下降5.73%,營業收入均值同比下降2.18%,凈利潤均值同比下降11.02%;凈資產均值同比增長6.85%,增速較上年下降2.56個百分點。

從拿地情況看,2023年在土地市場有意愿、有能力拿地的房企主要聚焦在頭部的央國企,10強上市房企全年新增土儲貨值為15334億元,同比上升12.29%,華潤、保利發展、中海全年新增貨值超2000億。拿地區域方面,上市房企愿意投資的城市范圍不斷收窄,多數房企拿地城市不超過20個,且拿地區域主要向一、二線城市聚集。
存貨周轉效率提升
房企分化態勢明顯
2023年,上市房企存貨周轉率均值為0.39,較上年提升0.02;流動資產周轉率均值為0.27,較上年下降0.01;總資產周轉率均值為0.18,較上年下降0.02。在保交付的壓力下,房企加快了周轉速度,同時投資態度謹慎,存貨總量下降,上市房企存貨周轉率均值同比小幅提升。受銷售金額下降影響,流動資產周轉率均值、總資產周轉率均值繼續下滑。

從經營效率類型看,2023年落后經營型企業占比達到54%,較上年增加8個百分點。高速周轉型企業占比為17%,與上年持平。2023年房地產行業在銷售下滑和融資受阻雙重壓力之下,房企強化庫存管理加速去化,企業間競爭激烈,經營效率分化態勢明顯。

納稅金額同比下降
踐行ESG已成共識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導致房企營業收入持續下滑,經營層面的壓力直接傳導到了納稅表現,上市房企中有超過六成出現所得稅負增長情況。2023年,上市房企納稅額均值為12.25億元,同比下降約8.62%。從各類型上市房企納稅額均值較上年均有所下降。相較上年,高貢獻度型企業、中貢獻度企業和低貢獻度型企業納稅額同比降幅較大,均超10%。

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經濟逐漸告別粗放型發展模式。房地產行業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平穩發展新周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成為房企關注重點,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概念也隨之越來越受市場關注。截至2024年5月10日,10強上市房企全部發布2023社會責任相關報告,50強上市房企中共有44家發布2023年社會責任相關報告。
重視改善住房需求
培育業績新增長極
2023年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房地產行業進入新舊模式交替之年,住宅需求向“居者優其屋”過渡,房地產行業發展回歸本質。上市房企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對產品、營銷、管控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升級,以客戶為中心建造好的房子,打造完善的配套,提供好的服務,滿足多元化的住房需求。
在開發業務利潤水平持續下滑,同時新房開發規模基本見頂的背景下,多元化經營是當前房地產行業的重要趨勢。房企需從市場需求、自身能力、政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出發,積極培育業績增長第二曲線,積極探索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推動業績長期可持續增長。
測評結論

關注我們

長按識別二維碼獲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