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成功舉辦10月23日上午,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當代置業(中國)有限公司、東南大學建筑學院、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創新基地和重慶房地產開發協會共同承辦的“第11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在重慶涪陵成功舉辦。[詳細]
- 馮俊:中國經濟形勢依然復雜 房地產業的轉型發展十分緊迫
- 陳宜明:裝配式建筑將是大勢所趨 需彌補技術短板
- 修龍:建設韌性城市 疫情常態后健康建筑全新思考
- 張鵬:可持續的產城融合需要滿足全生命周期需求
領導致辭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 馮俊
- 在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的環境下,中國經濟需要加快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的新發展格局,房地產業的轉型發展十分緊迫。馮俊表示,房地產業的轉型發展有兩個機會,第一是降杠桿防風險,第二是改善供給,使房地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更加符合人民群眾增長的居住生活需要。
- 馮俊認為,推進房地產領域綠色發展必要性源于三個方面:第一是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第二,在新材料新技術研發和應用中;第三,人民群眾對居住生活的需要。[詳細]
- 重慶市涪陵區區長 種及靈
- 近年來,涪陵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認真做好構筑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家園三篇大文章,守住青山綠水,全力筑牢長江上游生態重要生態屏障,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狠抓產城景融合,加快建設干凈整潔有序山清水秀之美、宜居、宜業、宜游的山水之城美麗之地。
- 本次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選址涪陵,既是對涪陵的高度肯定,也是對涪陵區的大力支持。涪陵區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更加深入的推進綠色人居環境的建設,努力建設具有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的高品質生活宜居之地。[詳細]
- 重慶市住建委黨組成員,市住房公積金中心黨組書記、主任 張其悅
- 一直以來,重慶房地產市場發展非常平穩健康。今年1-9月重慶房地產建設完成投資3280億元,上半年1-6月投資增幅由負轉正,在建施工面積基本上維持2.5億平方米左右。今年1-9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4200萬平方米,竣工21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重慶樓市的銷售情況也是非常穩定。
- 近年來,重慶在大力推進智慧小區建設。2018年重慶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智慧小區建設的評價標準。到目前為止,重慶市建成的智慧小區超過200個,同時還在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小區建設。[詳細]
主題報告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陳宜明: |
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 修龍: |
重慶市涪陵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 曾慶明: |
|||
|
![]() |
![]() |
![]() |
|||
|
目前,中國住房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歸納起來有幾個問題:一是,功能劃分不盡合理,二是,平面利用不均衡,三是,質量指標沒有達到要求,這些問題亟需改善、解決。[詳細] |
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內涵式、集約化、綠色化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當前,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非常迫切。[詳細] |
中國建造需要推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加快建造方式的改變,提升建筑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工業化建造相較于傳統現場澆筑,質量更好、效率更高、人工減少、成本可控、綠色環保。[詳細] |
|||
|
中房協名譽副會長兼人居環境委員會主任委員、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總裁 張鵬: |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 喬潤令: |
|
|||
|
![]() |
![]() |
||||
|
房地產在融入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解決兩件事,除了在硬件方面做好全生命周期的配置,在軟件方面讓客戶適配消費,要讓人留得下來,不斷的消費才能產生循環往復的產業投入和產業鏈接。[詳細] |
中國的人口、經濟資源在不斷向大城市集聚,未來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將帶動整個中西部崛起。在城鎮化新格局之下,城市的綠色、有機更新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基調,房地產導向也十分明確。[詳細] |
成果發布
|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秘書長 朱彩清: |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舒平: |
中房協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張宏: |
|||
|
![]() |
![]() |
![]() |
|||
|
希望通過這樣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明晰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為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也通過梳理住區宜居發展成果存在的問題,完善技術體系,為技術人員提供改進的依據。[詳細] |
本次調研覆蓋了34個重點城市,大范圍用現代的手段向行業發出調研問卷,其中,高校、房企提供了大量數據,最終收集到32277份調查數據。最終結果顯示,全國70%居民比較滿意當前居住環境。[詳細] |
有幾個創新,一是問卷,創立了虛擬入戶的調研,在功能上對現有的調研工具做了提升。二是能夠產生年鑒,可以把調研工作持續的進行下去。三是基于物聯網可以對建筑的質量實時監測和管理。[詳細] |
|||
共建可持續發展小鎮 推進人居環境升級行動
平行專題:宜居質量與綠色城鎮

王寶剛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題:宜居質量與綠色城鎮

王涌彬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兼人居環境委員會顧問、北京中外建規劃院院長
致辭:后疫情時代的人居環境建設要素
針對未來人居環境建設要素,以及如何以高質量發展來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王涌彬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解決結構性的城鎮化問題,改善和提升人居環境將成為雙循環的格局下政策著力點和工作抓手;第二,疫情之后,需要有更加精細的方法去規劃設計營造具有溫度和生活的城鄉和鄉村人居環境,積極更加回應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綠色空間,生活圈城市安全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第三,趁勢推動智慧社區建設,打造數字人居。

劉東衛
中房協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站在未來思考今日住宅變革
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居住生活和健康安全。疫情對我國的發展環境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住宅建筑應該做出響應改變。
當前中國住宅的開發建設總體來講仍處于數量到質量轉型的初期,住宅絕大多數注重外觀,而對品質健康安全優良性的重視程度不夠。所以,現階段需要呼吁房地產行業從業者要建立新時代下新的生活理念,打破傳統建筑固有模式,設計出滿足健康衛生防疫的安全住宅。

王軍
偉光匯通集團總裁
文化助力可持續發展—綠色小鎮創新與探索
文旅小鎮在設計過程中,應將文旅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開發,形成人群和客群的聚集,繼而形成消費的聚集,產生流量效應。通過流量效應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通過文化的挖掘和導入,凸顯當地文化鮮明的特點,成為本城市的文化會客廳,從而成為城市全域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度假目的地、康養目的地。

范悅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既有住區再生與可持續建筑設計
中國存量建筑有四個特點:第一,龐大數量的新建住宅與大量低標準老舊住宅并存;第二,全國各地老舊住宅的改造,主要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模式比較單一。第三,國家級的關于建筑再生和改造方面的課題研究,偏向于實用性和技術性。第四,老舊小區住宅再生涉及多學科專業領域,專業綜合性和交叉性很強,需要新的科學體系去支撐,亟待解決對于住宅體系變化和成因復雜性相關性的研究。

盧峰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重慶市住區宜居質量與居住現狀調查報告
重慶的地形地貌的空間環境很特殊,很多的建筑用地跟平原城市有差異性,形成了天平地不平傳統的建筑構建模式。近十年來,重慶的城市建設發展中,兩江四岸核心區的發展是重中之重。

蔣安綽
綠城小鎮集團總經理
美好未來 “鎮”在路上---綠城理想小鎮的探索與實踐
綠城中國作為小鎮戰略的承接者,26年來在中國各大城市探索小鎮18年。目前,綠城已經進入20多個城市,建設小鎮項目30余個。
綠城小鎮主要以構建鄉村振興為邏輯,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通過多業態綜合開發整體持續運營。另一方面,綠城小鎮也致力于國家產業升級的戰略,聚焦農業、科創、康養、教育、文旅等幾大主要產業,通過產業賦能來進行鄉村的美好未來建設。
高峰對話:提升宜居質量 倡導綠色生活
-
姚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 -
楊麗艷
深圳市國房人居環境研究院理事長 -
童球
中國金茂產品中心副總工程師 -
宋力鋒
中設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 -
王語懿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處長
平行專題:鄉村環境與品質提升

張宏
中房協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主題:鄉村環境與品質提升專題

江泓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
致辭:政產學研協同的鄉村振興之路

周凌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
鄉村修復的理念和方法--以三個江蘇鄉村更新為例

張建
北京工業大學城鄉規劃學科帶頭人
公眾參與視角下的村莊規劃理論與實踐

徐小東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基于"三生融合"的傳統村落活態化保護與設計

譚金花
五邑大學副教授、開平碉樓申遺主要負責人
鄉村人居環境的保護--以倉東計劃為例

呂蒙
魯商鄉村發展集團總經理助理
特邀報告:魯商鄉村振興戰略實踐

王磊
東方農道產業集團執行董事長、聯合創始人
大設計品牌引領未來城鄉統籌發展
高峰對話:推進人居環境 建設美麗鄉村
-
王英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
朱光輝
中社科(北京)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
李維東
紫薇地產研究院名譽院長 -
韓飛宇
當代置業副總裁 -
張雁
上海經緯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城鄉規劃設計總院
常務副院長
精彩花絮
魯商鄉村發展集團:鄉村振興引領者、城鄉融合服務商
1992年底由山東省商業廳整建制轉體組建而成的國有企業,涉足商貿及電子商務業、健康業、教育業。魯商集團現擁有2家上市公司(“銀座股份”“魯商發展”)和4所高校、4個全國馳名商標、6個國家級研發平臺,3個院士工作站。下屬企業400家,從業人員20萬人,營收、資產千億元。2018年9月,魯商集團緊緊圍繞山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立魯商鄉村發展集團,以“魯商讓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為愿景,積極投身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建設,帶動集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辟城鄉融合發展新局面。魯商鄉村發展集團在實踐探索中創新的提出了魯商“667”鄉村振興模式,獻力齊魯樣板建設,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