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首付

- 首付款比例最低25%
- 3月30日,央行發布通知,對擁有對擁有一套住房且相應購房貸款未結清的居民家庭購二套房,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于40%。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首套普通自住房,首付20%;擁有一套住房并已結清貸款的家庭,再次申請住房公積金購房,首付30%。
- 9月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通知,擁有1套住房并已結清相應購房貸款的居民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再次申請住房公積金委托貸款購買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30%降低至20%。
- 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房地產業的重大政策,在不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對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不低于25%。
二、降準降息

- 央行五次降準降息
- 據統計,自去年以來,央行共有5次降息,5次降準。貸款基準利率由原來的6.15%降至4.9%,下降幅度高達25.5%。這已經是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而公積金貸款利率更早已是歷史最低。
- 央行5次降息
- 3月1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
- 5月11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5.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 0.25個百分點至2.25%;
- 6月28日,金融機構一年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8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 2%;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 8月26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7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 10月24日,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35%。
- 央行5次降準
- 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 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 6月28日,自2015年6月2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 4.8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 9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 10月24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同時,對符合標準的金融機構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三、限購令

- 42城市取消限購令
- 自2014年以來,不少城市全面取消了限購令。2015年,加入取消限購大軍的城市越來越多,甚至有些省份計劃執行購房首付2.5成的新規。在47個限購城市中,目前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和三亞在堅守。
四、降稅

- 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政策調整
- 3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布《關于調整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自3月31日起,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免征年限由5年恢復至2年。個人將購買不足2年的住房對外銷售的,全額征收營業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按照其銷售收入減去購買房屋的價款后的差額征收營業稅;個人將購買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對外銷售的,免征營業稅。
五、二胎政策

- 二胎政策全面放開
-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大五中全會宣布,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六、“7090”政策

- “7090”政策正式退出
- 3月27日,施行9年的房地產“7090”政策正式退出。 “7090”政策出臺于2006年。為控制樓市過快上漲,政府出臺“國六條”調控樓市,規定新批、新開工的商品房,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當時的背景是為保障剛需對中小戶型商品房的需求,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但這一政策也“錯殺”了改善性需求,導致市場多年來大戶型商品房供給不足。
七、限外令

- “限外令”松綁
- 8月27日,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六部委聯合發文宣布調整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政策。通知明確了有資格的境外機構和個人可在中國境內購房。這是“限外令”自2006年頒布以來,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松綁。
八、不動產登記

- 《不動產暫時登記條例》開始實施
- 2015年3月1日,《不動產暫時登記條例》開始實施,明確我國要對各級各類不動產登記數據、信息平臺、軟件系統及網絡資源進行整合集成,確保國家、省、市、縣四級登記信息的實時共享,實現與相關部門審批、交易信 息的實時互通共享,加強與公安、民政、財政、稅務等部門間不動產登記有關信息的互通共享,提供不動產登記資料的依法查詢。
九、居住證

- 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 明確積分落戶
- 10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以法治助推新型城鎮化。草案規定,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要求各地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提高居住證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務水平。草案還明確了居住證持有人通過積分等方式落戶的通道。
十、公積金異地貸款

- 切實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
- 9月30日,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聯合發布《關于切實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的通知》。自10月8日起,全面推行公積金異地貸款業務,繳存職工在繳存地以外地區購房,可按購房地的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向購房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申請貸款,有條件城市要推行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資產證券化。
前瞻2016
還有6大政策可能出臺
-
一、資金面將繼續寬松,首付和利率有進一步降低空間
目前,一方面,宏觀經濟依然承壓,仍需充裕的流動性支撐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人民幣加入SDR,同時美國進入加息通道,都將加速國內資金外流,央行為對沖資金外流對國內流動性造成的影響,也將進一步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和調低基準利率。因此2016年央行仍有降息降準的可能。房地產行業也將從中受益,資金面繼續保持寬松。
同時,目前宏觀經濟增長仍需房地產行業托底,支持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仍將是樓市政策的主要著力點,商業貸款首付在政策面仍有進一步下調的空間,如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5成甚至更低并擴大至限購城市,二套首付降至3成等等;而在政策執行層面,由于資金面持續寬松,銀行切實落實政府首付下調政策的可能性更大。
二、公積金仍是調控利器,異地互認和ABS有望全面鋪開
公積金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仍將是地方政府樓市調控的一大利器,除了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可能繼續下降外,異地互認將是這一政策落地效果的關鍵,隨著數據系統的完善和公積金制度的完善,異地互認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部分省市之間省外互認有望實現,全國實現全面統一、互認指日可待。
同時,武漢、常州和上海ABS試點成功給其他城市以很好的示范作用,更多城市或將陸續效仿,進一步豐盈公積金資金池,公積金轉商貸貼息力度加大、使用門檻進一步降低、范圍再度擴大有望實現,這將有利于三四線城市職工購房需求釋放,促進庫存去化。
三、個稅改革:房貸利息抵扣個稅有望提前落地
據悉,個稅改革方案在財政部內部已經完成,2016年有望上報。而其中的放貸利息作為個稅抵扣項的政策,將大幅降低個稅繳納額,從而提高購房者購房能力。該項政策,對于中低收入人群影響不明顯,而對高收入家庭購房能力將有顯著提升,特別是對于稅前月收入在1-5萬之間的人群對該項政策的敏感度最高,家庭收入每增加1000元,購房能力可提升0.68個百分點。在各方穩定住房消費、全力去庫存的當前,這項政策或許有望提前落實。
四、從嚴執行土地“有供有限”,不排除暫停部分城市土地供應的可能
當前,庫存問題尚未解決,而2015年土地財政依賴又是地方政府落實土地供應有供有限政策的一大障礙。針對這一矛盾,2016年中央或將加大“有供有限”政策執行力度,對于庫存較高人口外流嚴重的城市,甚至可以暫停其土地供應。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烏蘭察布、榆林、遵義、鹽城等20個三、四城市不僅土地消化周期畸高,同時人口外溢嚴重,單純的需求刺激型政策對于這些城市庫存問題可能于事無補。
五、“新市民”購房:鼓勵農民進城買房,促進三四線城市庫存去化
12月中旬,中央高層于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通過農民工市民化來擴大有效住房需求。住建部也已組織各地房管部門負責人進行培訓、研究去庫存方案時,鼓勵農民進城買房也是一大主要方向。一方面,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盤活農村土地的同時,增加農民資金來源,為其進城提供經濟基礎,對此日前財政部已明確農村土地流轉試點有浙江、寧夏兩省,擴大13個省份,2016年試點省份將有序推進;另一方面,農民購房優惠政策及配套政策將陸續落地,如購房與戶籍制度掛鉤等方面戶籍制度改革、購房稅費減免、購房補貼及配套的社會保障和子女教育等等將陸續跟進。
然而,目前一線和絕大多數的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已基本達到供求平衡,庫存問題較大的多是三、四、五線城市。這些城市往往又是經濟相對薄弱,人口吸附能力較差的城市。如要依靠鼓勵農民進城購房來促進庫存去化,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解決農民工在當地的就業問題。購房鼓勵政策,短期或能見得一定成效,但最終效果不大不說,也難以持久。而穩定的就業和收入才是農民立足城市的根本,也是以上各項政策得以持續、且真正落到實處的基礎。因此,長期來說,還要配合產業激勵政策向三、四、五線城市的傾斜,發展經濟才是根本。
六、保障房:進一步疏通商品房與保障房流通通道,實現保障和去庫存雙贏
近來,在住建部的多次內部會議上,部長陳政高特別強調,要下決心打通商品房和公租房、棚改房的通道。因此,在全年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鎮棚戶改造指標規模不變的情況下,加大收購存量商品房力度,控制新增保障房建設規模將是2016年去庫存的主要手段。同時繼續強化棚戶改造貨幣化安置也將是一大政策重點。疏通商品房和保障房的流通通道,實現住房保障和去庫存雙贏。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庫存壓力最大的是三、四線城市,而這些城市人口吸附能力差,對保障房的需求量低,依賴保障房去庫存作用有限。而一線城市和多數二線城市,目前庫存壓力相對較小,但對保障房的需求量相對較大,以保障房去庫存,一是成本高,二是也無必要。因此,通過打通保障房流通通道去庫存或對庫存壓力較大的沈陽、長春、青島、南寧等二線城市有較明顯的積極影響,政策局限性較大。
七、房地產稅:推出條件尚不具備,短期暫無落地可能
從立法層面來說,房地產稅立法程序目前尚未完成;從技術層面來說,不動產登記制度全國尚未全面落實,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2016年也無法正式投入運行,房地產稅征收的前提條件尚不具備;再者,從當前形勢來看,宏觀經濟增長尚需房地產托底,而房地產稅開征對房地產行業將產生抑制性作用,與國家政策方向也南轅北轍。因此,2016年房地產稅落地暫無可能。
行業庫存問題從根本來說就是供需錯位,也是當前“供給側改革”核心的有效供應不足的問題,產能的區域結構、產品結構性過剩,除了繼續降首付、降稅費、取消不合時宜的行政干預、挖掘新增需求等刺激存量需求的措施外,最根本的是需要從土地供應源頭真正落實“有供、有限”,當控必嚴控才是治理城市高庫存癥結的根本。
雖然2015年房地產市場供給側和需求側調控政策均取得了十分顯著成效,然而,一方面,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經濟增長仍需房地產行業托底;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庫存問題并未完全解決,特別是三四線城市仍是庫存積壓的重災區,同時各城市房地產市場兩極分化趨勢仍在加劇。因此,2016年房地產市場政策面仍將維持寬松局面,“去庫存”仍將是2016年政策調整重點,強化“分類調控”也將是房地產行業政策的一大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