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科偉、馬千里2016-03-28 10:43:52來源:克而瑞
??為何此次調控如此嚴厲?這些調控措施有用嗎?未來會造成什么影響?
??供給側調控見效尚需時日,需求側調控迫在眉睫
??上海此次推出新政的最根本動因,還是為了穩定近期房價的過快上漲。3月兩會前后,一線城市的房價高熱屢次被中央重點提及,上海市市長、市委書記也在近日接連表示,要落實中央對全國房地產市場“因城施策”的管理要求,從上海實際出發,加強房價調控力度。
??價格上漲的根源終歸還是在供不應求,調整模式也無非是“增供應、抑需求”。在供應側,上海早有行動。在市場 供不應求,新增建設用地有限的背景下,2015年9月,上海表示要對供應結構進行調整,通過增加中小戶型產品的方式來緩解供需矛盾。去年11月,新江灣城 地王一度“叫停”重新拍出,在調整后的規劃中,要求地塊中小套型比例不低于60%。2016年2月,上海國土局等四部門正式發文要求優化住房供地結構,增 加中小套型住房供應比例,中心城區不低于70%,郊區不低于60%。
??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從土地開發到形成實際供應,畢竟需要一定時間,而上海的房價過熱問題,又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出臺能夠快速見效的需求側新政,如調整首付比例、加強限購,也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調控意在有的放矢,但仍不免誤傷合理需求
??從本次新政內容來看,還是體現了上海“以居住為主、以普通市民為主、以普通商品房為主”的三個基本原則,但細細來看,還是不免會誤傷到了合理自住需求。逐條來看:
??“將二套普通住房首付調至五成”——力度不大
??據融360監測數據,目前上海大多數銀行已經將二套房首付比例調至5成、乃至更高。因此“普通住房首付比例調至5成”,對于不少購房者而言只是敘述了一遍既成事實,調控力度有限,并且也體現了上海市政府支持改善自住需求的精神。
??“二套非普通住房比例調至7成”——誤傷過多
??此條新政的實施,確實可調控大戶型商品住宅的成交,抑制住房價上漲的最大動力。從價格來看,2015年上海非普通住宅的房價同比上漲11%,而普通住宅房價同比增速只有5%,相比之下,非普通商品住宅房價增速快了一倍。從成交規模來看,上海2015年成交的商品住宅中,總價300萬以上住房成交面積占比超過一半,成交金額占比更是高達七成,鑒于上海房價高企的事實,這部分住宅的購房者大多都應該是二套房。
??但另一方面,這條新政也傷及了到了大量合理改善需求,在上海2015年成交的改善住宅(120㎡以上)中,只有不到一成歸屬于普通住宅。畢竟在“移民”人口眾多的上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并不少見,對他們而言,購買大戶型住房也應屬于合理自住需求。
??此外,二套房政策越嚴厲,離婚規避的人也會更為強烈,離婚率或許又要攀升了。
??“企業購買住房上市交易需滿3年”——限制投機
??在營改增中,企業購房可做為固定資產抵扣成本,此條新政的推出,可有效抑制此類投機行為的發生,是本次新政中為數不多的亮眼條款。
??“非本市戶籍限購年限提至五年”——矯枉過正
??短期來看,此條新政確實將有效抑制需求,畢竟相比1400萬的本地人口來說,980萬的外地常住人口才是上海樓市剛需的最大來源。收緊外來常住人口的限購“口子”,一方面可大幅降低需求基數,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穩定中小套型產品的銷售價格。
??但長期來看,因為政策調控只能做到短期抑制需求,并不能將其真正滅失,并且在高壓沉默之后,往往是更為猛烈的爆發。 中國房地產市場多年來的調控、暴漲,再調控、再暴漲早已驗證了這一點,2011年限購做到了政策調控的極限,而2013的市場大年,也達到中國房地產市場 頂峰,并且在供不應求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市,不僅高壓之后的需求爆發難以控制,新政發布后“末班車”效應(昨日即是明證)也讓監管部門頭疼。
??綜上,本輪調控新政的出發點,確實是希望有的放矢,堅持“三個為主”基本原則,重點抑制短期過熱的高端產品成交。結合市場實際來看,本次新政也確實能做到平衡市場供需,短期內為過熱的房價降溫。具體來看,在新政調控影響下,剛需產品、高端項目成交均會有所降溫,但由于本次新政對二套房仍是“認房不認貸”,預計置換需求仍將延續去年以來的成交熱度,并在年內成為市場成交主力。
??但客觀的說,地方政府在壓力下為了盡快見效,此次調控還是不免過于激烈,也傷及到了眾多需求,并給未來市場又一次埋下了隱患,三年之后,限購滿五年的外地人會不會帶來一波更為猛烈的爆發呢?